video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一周》特别节目。今年10月9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同志调研中山。在实地考察了低效工业园改造项目后,黄坤明同志指出,中山低效工业园改造为全省特别是珠三角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探了路破了题,是名副其实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
【解说词】而在本周一(12月9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南方智库论坛上,专家学者在探讨广东高质量发展路径时,也提到了土地的低效利用和碎片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珠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掣肘,而中山的破解路径低效工业园改造,简称“工改”,有着非常现实的示范意义。
【同期声】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郑永年: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就能促进经济增长。它(中山“工改”)还有很多空间,希望它能形成我们说的可复制、可辐射的改革模式,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广东。我们做好了,我们去扩散、辐射全国其他地方。
【主持人】省委书记和专家大咖不约而同地提到中山“工改”要为珠三角乃至全广东探路破题,可见政界、学界形成了共识,“工改”那是非改不可。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高效利用的产业空间,尤其对亟需转型升级的制造业城市来说更是如此。但在2022年初中山全面启动“工改”时,最缺的,恰恰就是产业空间。
【解说词】中山是珠三角一座传统制造业城市,改革开放初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在村镇零散布局了大量工业园。这既是过去40多年“中山制造”发展的辉煌足迹,也是未来城市面临“手无寸土”危机的鸣笛警示。时至今日,土地碎片化和低效利用已成为制约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全市土地开发强度近40%,存量33.7万亩工业用地中10亩以下/宗、5亩以下/宗地块占比分别近70%、50%;单层锌铁棚厂房占11.2万亩,平均容积率0.65。这些工业园形态落后,“小散乱污”问题突出,大量工业废水直排河涌,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严重。数据显示,低效工业园集聚中山超2/3的生产排污企业;2021年全市低效工业园平均1.2天发生1次火情,造成直接财产损失占比高达95%;2012至2021年十年间,中山是广东唯一工业投资负增长的城市。
【同期声】雪乐电器负责人 杨巧英:想发展,没有空间,没办法,唯有(“工改”)华山一条路,就是重新来调整这个园区。
【同期声】华帝股份董事长 总裁 潘叶江:我们最重要是我们这个产业要升级,(过去厂房)满足不了我们现在的产业升级现在的趋势。
【同期声】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市工改指挥部副总指挥 陈晖东:这场战役我们想的就是为了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块,先把我们产业发展的载体,土地这一块先把它盘出来,只有把土地盘出来之后,我们才能够引入产业,才能够实现我们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期声 中共中山市委书记 郭文海】破解土地瓶颈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我们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稳中求进,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
【解说词】痛定思痛。2022年1月4日,在当年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山召开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吹响了“工改”的攻坚号角。但是,这场攻坚,涉及面广,各种利益矛盾盘根错节。比如土地权属复杂,国有土地、村集体土地、私人用地交织;企业和村民担忧市场前景、害怕失去土地而不愿改;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改造成本难平衡,财政资金紧张难以支撑;三规不符、指标“漂移”等历史遗留问题亟待突破。
【同期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研究员 裴长洪】低效工业的土地利用改革,要改革原来固有的利益格局,所以这是一个破局的行动。
【解说词】改革必定会面临阻力,但我们在阻力面前是否就要裹足不前?答案是否定的,要想破除土地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场改革就必须攻坚到底。三年来,中山突破各种困难、矛盾、问题,走出了一条既具有中山特色又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的“工改”路径。
路径一:政策跟着项目走 86项“工改”政策破堵点
【小标题一:政策跟着项目走 86项“工改”政策破堵点】
【解说词】2003年,从事装配式卫生间产品生产业务的莎丽科技公司购置了位于中山南朗街道第一工业区的地块,占地约45亩。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块一直未完善用地手续。到2022年,企业仅拥有一栋三层厂房,容积率0.66。随着莎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旧厂房已无法满足企业现实发展需要,但新厂房项目无法报建,公司的增资扩产计划曾先后搁浅。
【同期声 莎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凤祥】我在外面还租了很多很多的地方,空间是公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的障碍。
【解说词】就在刘凤祥一筹莫展,甚至动了要将公司搬离中山的念头时,“工改”解决了莎丽公司生产建筑完善手续难题。中山为遇到类似问题的企业实现了“留改并行”政策,对部分“工改工”项目按照“三旧”改造政策完善用地手续,为莎丽公司先后经历近20年的用地办证历程画上圆满句号。
【同期声 莎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凤祥】(中山)政府推动了“工改”的政策,力度非常大,破解了我们多年来的难题,我们可以继续留在中山这片沃土上,将企业做大做强。
【解说词】“工改”开展以来,中山始终坚持政策跟着项目走,打通项目落地所有堵点。果断清理了113项不合时宜的政策,并新出台86项“工改”政策。包括将“工改”厂房限高调整为70米、容积率上限调整到4.0,明确符合条件的“工改”厂房出售按一手房计税,成立总规模为20亿的“工改”基金,明确“工改”地块出让金大部分留存镇街等。这些政策涵盖综合指引、国土规划、审批服务、资金保障、园区标准等方面,为“工改”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山已通过“工改”新招引企业993家,服务738家本土企业增资扩产,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1700亿元。
路径二:“改造”不停产!“一企一策”为企业搬迁腾挪解难题
【标题二:“改造”不停产!“一企一策”为企业搬迁腾挪解难题】
【主持人】改造是进行时,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生产不能等,经济发展不能停。在拆旧建新的真空期,企业的腾挪安置是“工改”的重要一环,关乎本土优质企业去留和市场主体利益。
【解说词】走进位于中山神湾镇的庆乙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腾挪厂房,只见一条条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进行生产。据庆乙公司负责人介绍,自搬迁到腾挪厂房后,庆乙公司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生产,目前订单量充足,还新增了2条生产线进行扩产。
【同期声 中山市庆乙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 庞秋怡】因为我们现在出口,内销、外销都有,客人都提前两个月给我们下订单,所以说我们的排产都是按照这个进程来进行,这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政府这边就给我们提供了腾挪园的地方,非常及时。
【解说词】庆乙公司搬迁至腾挪园后,厂房面积和设备投入计划比原来增加近1/3,年产值由原来不足2000万元增至3000万元。
【中山市庆乙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 庞秋怡】(政府)租金的补助是有的。投资方也有给我们(搬迁)补助,原来(租金)13-14元每平方米,现在(补助后)就是7元每平方米。
【解说词】除了引导企业搬迁到腾挪园,项目投资方还推出“就地腾挪”的模式。
【同期声 中山神湾外沙科创园项目投资方负责人 韩文辉】 将他(企业所在)的那一片区域作为我们的后期开发区。然后前期开发好的,企业就已经签订好了租赁协议,厂房交付之后他就立马腾挪到我一期建设的区域来,他(原先所在)那一片区域放到三期或者四期开发。
【同期声 中山市京洲日用制品有限公司厂长 黎扬军】就地腾挪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我们不用离开经营多年的场地,新的厂址距离我们现在的厂房不远,加上还有租金的各种补贴,我们的搬迁成本大大降低。
【解说词】“一企一策”为企业搬迁腾挪解决了现实难题,这也让企业安心地留在中山发展。以神湾镇为例,“工改”开展以来,没有一家规上以上企业离开当地,全部实现了本地安置。“工改”以来,中山积极换位思考,坚持把解决企业需求放在重要位置,用心用情、多措并举协助“工改”企业做好腾挪搬迁工作。截至目前,中山共梳理出腾挪安置载体115个,增设“中山看地云”“工改”腾挪载体推介模块,已发布47个“工改”项目、81个腾挪园项目招商信息,助力651家企业完成搬迁安置,发放腾挪安置补贴金额超3200万元。
路径三:共享“工改”成果 村民收入水涨船高
【标题三:共享“工改”成果 村民收入水涨船高】
【主持人】“工改”是一场利益格局的重塑,目标是要实现多赢。城市要从粗放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企业要得到空间、得到实惠。对于村集体来说,“工改”也要使村物业的租金水涨船高,村集体收入更上一层楼。只有实打实的好处,才能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抵触“工改”转变为支持“工改”。
【解说词】位于中山五桂山桂南村的德用智能智造园项目面积约60亩。因为涉及土地权属问题,“工改”之初,绝大部分村民不支持,周展升就是其中一位“顽固”村民。
【同期声 中山市五桂山街道桂南村村民 周展升】当时我们村基本上大面积都是不赞成,因为对(“工改”)这件事抱着怀疑,并不清楚,担心未拆厂房之前是有租(约)的。(“工改”干部)上门找我都有四、五次。
【解说词】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工改”专班的工作人员反复拜访全村380多户居民,给他们“算账”。
【同期声 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工改”专班工作人员 欧志伟】(有一位)村民在放牛,真的在山上放牛。我跑到山上找他,坐下来陪着他放牛,和他讲“工改”的政策,也讲通了他,我自己都觉得很安慰、很开心。
【解说词】把“工改”作为群众路线的一次生动实践,是中山“工改”制胜的关键一招。三年来,中山“工改”干部周末无休,进村入企,听取诉求,宣讲政策、完善方案,用心用情用脚争取每一张表决票,赢得企业家、群众广泛理解、支持、拥护。
【同期声 中山市沙溪镇“工改”专班主任 彭泳勇】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利用这次“工改”政策的福利,讲通讲透,使他们支持(“工改”)。
【同期声 中山市小榄镇北区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村民 梁志明】没“工改”前,这里300亩地全部都是锌铁棚。说实话,收益仅能维持日常的开支。通过这次“工改”,(仅物业租金)收益提高了三倍左右,很可观。
【解说词】“工改”使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真正实现了增收。今年9月,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迎来了首批投产企业。这片曾经“长”满破旧锌铁棚、遍布“小散乱污”厂房的小岛,现在不仅建起了千亩连片现代化产业园,村民收入也迎来了倍增。
【同期声】黄圃镇大岑村党委书记 林海贤:如果单纯租金来说,(股民)他们应该是翻了四、五倍的。
【解说词】神湾镇外沙村在外务工的村民,听说家门口也有一个月五六千块钱的工作,也开始陆续回村。
【同期声】神湾外沙村党委书记 罗欢辉:以前我们村没有“工改”之前才有350万的集体收入,今年我们已经超1000万了,预计在2025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500万,(预计能)实现三年翻一番,5年翻两番的经济目标。两个(工业园)解决了我们差不多700个村民的就业的问题。
路径四:打好组合拳 探索“工改+治水”新路径
【标题四: 打好组合拳 探索“工改+治水”新路径】
【主持人】“工改”助力了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兴村。同时,中山还在推进“工改”的同时,打好“组合拳”,协同推进“工改”与水污染治理,重塑城市生态新格局。
【解说词】2021年10月,中山内河涌污染问题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作为典型案例全国通报。中山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水污染问题虽然表现在水里,但根子其实在岸上。中山生产排污企业超三分之二聚集在低效工业园,是水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工改”开展以来,中山统筹推进“工改”+治水,三年来累计拆除整理超4.4万亩低效工业用地。其中,重点污染河涌流域临近的低效工业地块566个、涉及用地面积1.44万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对全市5037家涉水排污企业全覆盖开展专项执法。中山还创新建设一批“环保共性产业园”,实现涉污环节集聚、统一处理,从源头上破解治水之困。
【同期声 中山协立科技工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袁旭海 】以前厂房很破很烂的,搬到新厂房,我们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现场工人反馈回来的意见说,现在我们的厂房很漂亮,工作的环境也很好,他们很乐意在这里工作。
【同期声 中山市阜沙镇阜沙村村民 卢荣峰】(“工改”后)环境变了很多,绿化也多了,(村民)平时生活、散步的空间也多了,晚上很多人吃了饭都会在这里走走,(比以前)舒服很多。
【解说词】截至目前,中山已经有超2500家污染企业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4215个工业厂区率先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治水核心工程基本完成。在中山多个“工改”项目园区,由于重新布局了路网和排污排水,拆除清理了违章建筑,建设了休闲公园,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更富裕、更安全、更环保,让省委书记黄坤明同志在调研时点赞,“中山的‘工改’既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也显著减少了工业污染、最大限度消除了消防安全隐患,是名副其实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
【同期声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中山经济研究院院长 梁士伦】“工改”正重塑中山产业发展格局,以优质产业空间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山破解发展难题的路线越来越清晰,“工改”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重要变局,而是通过工业土地的空间革命,重塑城市产城的新格局,从而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解说词】一子落满盘活。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4万亩,建成高标准厂房上千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提高到3.0以上;新招引、服务企业1731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近1700亿元。当下的中山,一批低效低产出甚至无产出的锌铁棚正在蝶变成为集聚高端产业的“黄金屋”“亿元楼”。通过“工改”,中山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方向,跨镇街规划建设了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工改”帮助中山经济稳住了阵脚,GDP排名回升,规上工业增加值继续增长。曾经负增长的工业投资,这两年的增速也冲到了全省前列。
【同期声】华帝股份董事长 总裁潘叶江:工业4.0的厂房,肯定是以效率为先,就等于我们竞争力提升了我们现在整个产能是翻一倍,达到300万台左右,所以我们整个的产值应该是40个亿左右,“工改”对我们企业是再一次腾飞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同期声】雪乐电器负责人 杨巧英:把破旧的老厂房改掉,建成高大上的厂房,是好事情,特别像做外贸的企业就不一样了,外商过来验厂,看到企业的形象,为中山加分,为公司加分。
【同期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研究员 裴长洪:我觉得(“工改”)进展非常有成效。中山市有自己的规划,想在未来三年左右能够完成5.5到6万亩的土地利用的改造和调整,这样的空间就会给中山市的工业强市和制造业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基础。
【主持人】中山是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改革既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中山肩负的重大使命。“工改”就是中山当前最大的改革。黄坤明书记在调研中山时强调,希望中山“再接再厉,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工改’抓紧抓实抓出更大成效,推动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不断优化提升城市界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这就是冀望中山,为广东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路径。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这是黄坤明书记对中山500万干部群众的期望,也是这个城市的主人翁们,争取这座城市美好未来的行动自觉。
来源:中山广播电视台
一审:侯瑞霞
二审:吴林平
三审:肖湘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