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开火数月整,娘子关再顶住,南怀化死个够”。这是流传在山西的一首民谣,它记录了“忻口会战”的壮烈,延续着抗日精神,也缅怀着无数志士仁人。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主将郝梦龄,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1937年10月,郝梦龄牺牲在忻口会战的战场上,年仅39岁。他育有四个子女,78年过去了,大女儿郝慧英如今已是耄耋老人,满头白发。岁月如梭,很多事情已渐渐忘却,但郝慧英仍深深记得父亲留下的那封带着不舍与决然的绝笔家书,记得父亲的谆谆教诲,记得父亲对国家对人民那份真挚的爱……
忻口会战前,郝梦龄在率部奔赴战场前途经武汉时悄悄写下了一封家书。不识字的剧纫秋(郝梦龄夫人)发现了,就告诉郝慧英:“你爸爸昨天睡不着觉,在出发前已经写好了家书,写好了撕,撕了又写,不知道写的什么东西。”随后,她把一个纸团拿给郝慧英看。
郝慧英跑去问父亲:“为什么你人还没走,就给我们写信?”随即,她把纸团拿出来给父亲看。郝梦龄连忙把纸团抢了过来撕烂扔进痰盂里。聪明的郝慧英立刻用水冲痰盂,把纸捡出来拼好仔细阅读,发现这是一封遗书:
“余自汉出发之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等。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为军人者,对国际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看过遗书的内容,郝慧英心里很难过,她对父亲说:“你能不能不去?你不是一个将军吗,手下还有师长、团长,何必一定非要你去?”郝梦龄和蔼地对郝慧英说:“我不是不爱你们,我爱你们,但是我更爱我们的国家,如果没有国的话根本就没有家,所以我必须去打仗。”
10月4日,郝梦龄率部抵达忻口。10月10日,郝梦龄带领勇猛的部下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当时支援忻口的大部队还没有到达,身为将军的郝梦龄亲临前线坐镇指挥,率部每天击退日军十几次进攻,歼敌上万人。
在经过几天的冲杀后,第322团第一营兵员伤亡惨重。营长翟洪章写了请求增援的报告,郝梦龄只批了八个字:“站在那里,死在那里”。下达命令后,郝梦龄在当天的战场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连日昼夜,炮战甚烈,往日见伤兵多爱惜。此次专为国牺牲,乃应当之事。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如再退却,到黄河边,兵即无存,哪有长官?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在与日军激战六昼夜后,10月16日,郝梦龄不幸被日军机枪击中,壮烈牺牲,用他宝贵的生命和鲜血践行了他的誓言。
(引自央视网《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特别报道,根据《重读抗战家书》等资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