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联系电话:0760-23321128、0760-23321266

新闻报料:114、13928182333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760-86939360    邮箱:zbs2021@zsbtv.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0-869393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20016号  粤ICP备19057445号  Copyright © zsbtv.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中心 >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烧鸡大王”焦裕昌:要想好得起7000多个“早”

2018年11月08日 新华网

  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间搏击商海的第一批个体户如今已经功成名就,他们有的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有的经历二次创业再次获得成功,有的历经波折仍初心不改,从即日起,新华网将走进他们,倾听他们的创业、守业故事,与网友共同寻找40年间“变”与“不变”的时代印记。  

  今天,系列访谈将推出第一期人物专访《烧鸡大王”焦裕昌:要想好得起7000多个“早”》。

  新华网专访哈尔滨裕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焦裕昌。新华网才萌 摄

  “一生专注做食品 一个品牌做百年”

  我,焦裕昌,哈尔滨裕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今年58岁,21岁下海经商,至今已经3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批个体户。

  靠蹬三轮车卖凉粉、烧鸡起家,在食品行业深耕至今,从2005年起被称为“烧鸡大王”,年轻时得过五四青年奖章、首届“创业者标兵”、“十大杰出青年”的光荣称号,近些年成为哈尔滨市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我从81年开始研究食品,1989年以自己的名字注册商标。当时不少人劝我说这样做风险大,但我决心干好,所以敢押上自己的信誉做企业,刚开始叫裕昌烧鸡店,后来改成裕昌食品,百姓排长队买鸡在当时是一道风景,在这37年当中,百姓对这个品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说我们的企业讲信用、讲良心。

  这些年,我信奉一句话“一生专注做食品 一个品牌做百年”,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研究消费者偏好、研究配方,想方设法做出受人欢迎的美味食品。

  在2003年房地产火热的时候,不少人劝我,你一只一只鸡爪子挠,得挠到啥时候才能富,你看房地产一本万利。我却坚守自己的初心,我的左邻右舍、长辈都说富不过三代,一个品牌坚持不了多久,但我就较这个劲,把这个品牌树立百年,把好的企业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工人们正在生产面包系列食品。新华网才萌 摄

  “老父亲常说,要想好,得起3000个‘早’”

  我出生在中医世家,父亲是一位中医,手里有传承300年的配方。我们家是一个大家族,好几十口人,过去逢年过节他就用老配方做烧鸡、烀肉、烀肘子,特别入味儿,还特别有营养。

  1981年,我国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带动了待业青年自谋职业的浪潮,当时我两次高考失利,只好走上个体劳动者的道路。那时我每天早晨3点起床,到半夜12点收工。我身兼采购员、加工员和销售员三种角色,把父亲的配方在每天的试制中不断调整。

  1981年5月,我鼓起勇气把摊床推到了道外区的延爽街上,烧鸡的颜色鲜亮,飘出的香味大老远就能闻得到,3米柜台很快围满了左邻右舍,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跑到道外买烧鸡。再后来回头客越来越多,有时要卖到半夜,我坚持把当天的烧鸡卖净,第二天好生产新鲜的。

  老百姓因此对我非常认可,说这小伙子将来能成事。他讲信誉,不短斤、不少两。那时候百姓的要求不高,过年过节能吃上一只好烧鸡、能看上一次春晚,再吃上一点豆腐卷、鸡爪子,就非常地愉快。

  严格管理、标准化生产才能出产放心食品。新华网才萌 摄

  “三次搬家,三次飞跃”

  我创业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搬家,这三次搬家也是我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可以说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飞跃。

  最初我是在道外的水晶街,那是200多平方米的一个小作坊,我的哥哥、嫂子还有父亲、母亲都来帮忙,五六个家庭一起干,每天煮几锅鸡,到桃花巷、延爽街那里摆摊。

  后来买卖兴旺了,1995年搬到了道外振江街的一个楼房,车间足有3千多平方米,从那时候起我们改叫裕昌食品厂,那时候有员工100多人。

  到了2000年,我们更名叫裕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随着食品工业的集约化,我们搬到了平房开发区做加工厂,厂房3万多平方米,共有员工700多人,在哈尔滨就有150个门店。

  适应百姓休闲、娱乐和小家庭的变化,我们把2斤多的烧鸡改成1斤多,一支整鸡分割成多个部位;除烧鸡系列外,还拓展了豆制品系列、面包系列、糕点系列、灌制品系列等50多个品类,每天20辆车把这些美食精准投放到门店。

  回想我做企业这些年,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1985年是我卖烧鸡的第四个年头,老百姓纷纷排队,新闻单位在报道时送我“烧鸡大王”的美誉,当年市领导在春节慰问时走访了我的家,鼓励我们创业青年自谋职业,要大干、干好,同时不但自己富了,还要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再后来,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这些对我是动力也是激励,我告诫自己必须在食品行业干出样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近40年过去了,我在食品这条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宽,我的思想也不断更新、进步。所以,改革开放40年,我是见证者、经历者、实习者、受益者,同时也是传播者。

  我的多年经验告诉我,不勤奋、不坚持、不创新,人将一事无成。

  老父亲经常说,要想好,得起3000个“早”。我得说,在最初创业的20年间,我起了7000多个“早”。到现在还“长”在厂里,亲口品尝烧鸡的味道和口感,随时改进和调整。

  (记者 颜秉光)